中新网漯河8月15日电题:“中国食品名城”如何破解“飞絮烦恼”?
作者 王宇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立秋过后,暑热未散,“中国食品名城”河南省漯河市的沙澧公园内,树影斑驳,杨柳依依,成为当地市民休闲的好去处。
近日,记者沿着漯河市沙河大堤走访发现,许多杨树和柳树的树干上都斜插着三四个褐色“小药瓶”,这对于经常来此散步的市民而言,早已不是什么秘密,他们都知道这些“小药瓶”是为了抑制飞絮。
在漯河市黄山路、淞江路、嵩山路、辽河路等多条道路上,记者同样看到,道路两旁的高大粗壮的“馒头柳”“毛白杨”枝繁叶茂,郁郁葱葱,许多树上同样斜插着三四个“小药瓶”。
漯河市园林绿化养护中心副主任王志安告诉记者,树体上“小药瓶”注射的是一种叫做“赤霉酸”的药剂,这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。人工注射后,药剂会随着蒸腾作用扩散到树体各个部位,抑制花芽分化,从而达到控制飞絮产生的目的。
飞絮是植物种子传播和繁衍后代的一种自然进化方式,主要产生于杨树和柳树的雌性树体,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。近些年,飞絮“漫天飞舞”也引发了诸多问题,成为我国诸多城市一件“烦恼”的事。
王志安介绍,北方一般在4月初开始产生飞絮,高发期20天左右。目前,漯河市主城区共种植有3.65万株杨树和柳树,其中大部分为雌性树体。
为了破解“飞絮烦恼”,从2018年开始,漯河市开始制定防治工作实施方案,给雌性杨树和柳树都做了标签,在飞絮期设置流动监测点,确定重点防治区域。目前该市已经形成了一套“物理+化学”的治理模式,效果明显。
所谓“物理方法”,就是结合休眠期养护管理,对杨树和柳树雌株进行适度修剪,降低飞絮的下落高度和数量;“化学方法”则是给杨树和柳树雌株注射“绝育针”,来减少新生花芽的数量,从源头上抑制来年飞絮的产生。
“漯河市的‘抑絮’工作,是一个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。”漯河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曹小涛告诉记者,除了“物理+化学”的治理模式,漯河市在飞絮产生期,对粗壮且飘絮量多的树木,还形成了一套“三维立体防治”模式。
“三维立体防治”模式即先用高压水枪强力喷射,击落顶部飞絮,使其“无法飘”;再用高压雾炮车对准树冠中部均匀喷洒飞絮抑制剂,使飞絮快速凝团,使其“飘不动”,降落至地面;最后,绿化保洁人员及时跟进清扫落地飞絮,杜绝“二次飘”。
那么,杨树和柳树容易产生飞絮,为何不全部更换掉?在曹小涛看来,杨柳飞絮虽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困扰,但其生态效益是无可替代的,绝对不能“一砍了之”。
他说,杨树和柳树不但具有易成活、生长快、树荫浓、耐修剪等众多优点,而且杨树高大挺拔,遮阴效果好,柳树冬天落叶晚,春季发芽早,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。同时,这两个树种还具有释氧固碳,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等显著的生态功能。
“这几年漯河市的飞絮少了很多,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好。”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,听过市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对于漯河在飞絮方面的治理经验,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院长田国行认为,科学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,是飞絮治理的“最优解”,生态的问题还是要用生态的办法来解决。城市只有按照“实事求是”“因地制宜、适地适树”的原则,选、种、养一体化,乔、灌、草系统性,不断增加园林树种的多样性,提高物种的丰富度,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飞絮。(完)
标签: